10月19日,《江西日報》頭版以《江西用科技解鎖中稻高產新密碼》為題,報道了我校水稻栽培科研團隊科技賦能種植增效、糧食增產、農民增收的故事,全文內容如下:
高溫天畝產918公斤
江西用科技解鎖中稻高產新密碼
近日,永修縣東新農場的中稻種植示范區里,水稻專家們俯身在田間認真查看稻株長勢,手捧記錄本詳細記錄、測算和復核測產數據。當“平均畝產918公斤”的結果一公布,在場的種糧戶和科研人員不禁鼓起掌來,種糧戶笑著感慨:“今年這高溫天還能收這么多,科技真是咱種糧人的定心丸。”
從今年6月下旬開始,我省平均氣溫和高溫日數均創歷史新高。在這種情況下,此片高產稻田能突破產量瓶頸,背后是江西農業大學水稻栽培科研團隊數年的田間攻堅。
“我們針對示范區量身定制了一套技術方案。”團隊負責人、江西農業大學副校長曾勇軍介紹,這套方案涵蓋的精準播期安排、適齡壯秧培育、群體定向塑造、抗高溫化控等關鍵技術,既能優化中稻溫光資源配置、改善群體結構,又能提高莖蘗成穗率,還能解決高溫誘發穎花敗育問題,實現中稻產量和種植效益雙提升。
其中,團隊自主研發的水稻抗高溫復配劑,更是制勝關鍵。它能讓水稻在高溫天里正常生長,顯著提高結實率。數據顯示,示范區中稻結實率平均為87.6%,較對照田塊平均高出11.3個百分點,為種糧戶帶來實實在在的增收。
這些年,科研團隊扎根田間,瞄準江西中稻溫光資源利用不足、高溫災害損失大、單產水平低等痛點發力,啃下了一塊又一塊 “硬骨頭”:研發的溫光資源高效利用技術,讓水稻最大化吸收自然養分;超高產群體塑造技術,讓每一株水稻都能“吃飽喝足”;避災生產技術,成了應對極端天氣的“防護盾”。如今,這些技術已在永修、鄱陽、上高等全省多地推廣,不少種糧戶跟著學、照著做,稻田產量節節攀升,普遍增產15%以上。
“以前種稻靠經驗,現在種稻靠科技。”東新農場種糧大戶的話,道出了眾多農戶的心聲。
這片豐收的稻田,不僅保障了高溫天氣下中稻的高產,更折射著科技賦能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當實驗室里的智慧遇上田間地頭的實踐,就能結出保障糧食安全、助力農民增收的“金稻穗”。
江西日報鏈接:http://epaper.jxxw.com.cn/html/2025-10/19/content_144390_27294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