率先構建了雙季稻超高產栽培理論與技術體系、雙季稻機插栽培技術體系、雙季優質稻“兩優一增”豐產高效生產技術體系,攻克了一批制約產業發展的技術難題;研發江西第一個機插育秧基質產品……
這是一份沉甸甸的成績單。成績裴然的背后,是一個團隊數十年如一日的堅守。他們憑借過硬的科研實力,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攻關創新;他們踐行立德樹人、強農興農的初心使命,三尺講臺培育農科新人。他們就是第四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我校“雙季稻豐產優質高效生產”教師團隊。
服務國家戰略 堅守農桑之樸
江西是重要的商品糧基地,是建國以來從未間斷向國家上調糧食的兩個省份之一,常年水稻播種面積 5100 余萬畝,播種面積和總產量列全國第三位,雙季稻種植比例居全國第一位。盡管江西的雙季稻播種面積大、對國家糧食安全的貢獻大,但與周邊省從相比,江西的雙季稻生產長期存在單產水平低、機械化生產水平低、米質差等突出問題。從國立中正大學稻作栽培研究創始人周拾祿先生創建稻作栽培研究開始,江西農業大學雙季稻豐產優質高效生產教師團隊就堅持生產第一線,耐得住寂寞、守得了清貧,不管烈日酷暑、暴雨洪澇,始終把雙季稻生產研究作為自己的終身事業。從水稻地方品種鑒定工作的開創到粳稻起源新假說的提出,從國內首個雙季稻噸糧片的創建到溫度在光敏核不育水稻育性轉換中作用的首次提出,團隊始終堅守農桑之樸,守住雙季稻生產這一關鍵,致力于服務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這一戰略,先后涌現出周拾祿、周長信、施珍、戚昌瀚、劉宜柏、石慶華、潘曉華、賀浩華等一大批全國知名學者,逐漸鑄就了“俯首農桑,耕讀致遠”的團隊精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江農人前仆后繼、開拓創新。團隊的科研條件也從剛開始僅有的一間 10 平米左右的小房間逐漸發展成為擁有教育部、江西省等不同級別的高水平科研平臺和以“上高水稻科技小院” 為代表的完善的科研基地。學科實力和科研實力不斷提升。秉承這份質樸的目標和情懷,新時期在團隊負責人、副校長曾勇軍教授的帶領下,團隊成員在服務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的道路上漫漫求索、砥礪前行。他們用汗水和智慧,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促進雙季稻生產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解困稻作艱辛 革新稻作良法
在解決雙季稻生產中“為什么種”的同時,團隊也不斷聚焦“怎么種”的問題,持續以科技賦能水稻生產,在高產創建、機械化生產及優質稻栽培等領域不斷發力,并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
針對長江流域雙季稻單產水平長期受限的產業難題,首次明確了區域雙季稻高產的株型特征與群體形成規律,創新性提出“前期早蘗穩長、中期壯稈大穗、后期冠強根健”的技術路線,并研發出“雙季超級稻早蘗壯稈強源高產栽培技術”,建立了畝產1200公斤的定量化調控指標體系。該技術累計推廣1332.02萬畝,增產稻谷5.29億公斤,為農民新增純收入9.87億元。技術有關成果先后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江西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
面對農村勞動力不足、生產效率低下的現狀,以機插技術為突破口,成功研發出江西省首個本土育秧基質產品,建立機插稻精確定量基本苗公式,系統性解決了雙季機插稻季節緊張、栽插質量差、生育期延遲等難題。集成的“雙季機插稻生產關鍵技術”創造了百畝連片畝產1335.2公斤的高產紀錄。這一技術成果,經鑒定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技術成果獲全國農牧漁業豐收一等獎、江西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團隊研發的“申江”牌育秧基質成功實現技術轉讓,轉讓金額達600萬元,成為全省市場占有率最高的育秧基質品牌。
針對優質稻生產中存在的產量低、米質不穩等突出問題,團隊創新性構建了雙季優質稻“兩優一增”豐產高效栽培技術,該技術連續五年入選江西省農業主推技術,并于2024年入選全國農業主推技術。此外,團隊還以實際行動助力“贛米”品牌實現全面提檔升級。他們牽頭制訂《江西綠色生態稻米》團體標準,面向7800余人次進行培訓,發放技術資料11.2萬份,有力支撐了“鄱陽湖米業”“井岡山糧油”“永修香米”等區域品牌建設。有關技術成果獲教育部高校成果一等獎等省部級獎勵3項。
堅持立德樹人 守正育人之道
“教書和育人相統一、言傳和身教相統一、學術自由和學術規范相統一”,在育人方面,團隊始終恪守三個“相統一”。關心和尊重每個學生求知需求,是每一位團隊成員的行動自覺。他們以雙季稻豐產優質高效生產為特色和優勢,突出以科研促教學、理論聯系實際、強化動手能力的教學理念,不斷探索教與學的新方法和新思路,建立了價值引領、專業教育、創新實踐、內涵活力4個模塊的學生復合培養模式。
既能科技創新“頂天”,又能扎根基層“立地”,一批又一批“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農業應用型與復合型人才從這里走向社會。團隊教師指導的學生,分別榮獲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金獎1項、銀獎1項,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銀獎1項、“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二等獎1項、江西省大學生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特等獎1項;指導的“惟義農學實驗班”,考研升學率達 95.8%,成為全省高素質人才培養的標桿。
團隊涌現了一大批教書育人楷模,獲得了江西省教學成果獎特等獎(研究生層次)、江西省教學成果一等獎、全國高校教師教學創新大賽和全國高校混合式教學設計創新大賽一等獎、江西省高校教師教學創新大賽特等獎多個獎勵。
